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26
作者
王晓龙 [1 ]
胡锋 [1 ]
李辉信 [1 ]
刘满强 [1 ]
秦江涛 [1 ]
张斌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侵蚀退化红壤; 自然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土壤线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 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引用
收藏
页码:1404 / 14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齐雁冰 ;
安韶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03) :67-70
[2]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J].
邱莉萍 ;
张兴昌 ;
张晋爱 .
生态学报, 2006, (02) :364-372
[3]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J].
郝占庆 ;
叶吉 ;
姜萍 ;
蔺菲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2) :2263-2266
[4]   红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 [J].
薛冬 ;
姚槐应 ;
何振立 ;
黄昌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8) :1455-1458
[5]   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重建中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 [J].
郑诗樟 ;
吴蔚东 ;
何圆球 ;
卢志红 ;
章俊霞 ;
肖青亮 ;
周春火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 (05) :792-797
[6]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J].
郑华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苗鸿 ;
赵同谦 ;
彭廷柏 .
生态学报, 2004, (09) :1994-2002
[7]   土壤线虫三种分离方法效率比较 [J].
毛小芳 ;
李辉信 ;
陈小云 ;
胡锋 .
生态学杂志, 2004, (03) :149-151
[8]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J].
刘满强 ;
胡锋 ;
何园球 ;
李辉信 .
土壤学报, 2003, (06) :937-944
[9]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J].
赵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1) :2031-2036
[10]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J].
吕仕洪 ;
向悟生 ;
李先琨 ;
唐润琴 .
广西植物, 2003, (01)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