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重建中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

被引:10
作者
郑诗樟
吴蔚东
何圆球
卢志红
章俊霞
肖青亮
周春火
机构
[1]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微生物量C、N; 微生物类群; 土壤基础呼吸; 土壤酶的活性;
D O I
10.13836/j.jjau.2004181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里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小叶栎)、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茶园地、柿子园地和花生地等样地,并且在附近选了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不同生态重建模式与对照相比,在微生物学性状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总的趋势是农用果园地好于林地,林地好于自然恢复地。在剖面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792 / 7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J].
曹裕松 ;
李志安 ;
江远清 ;
丁思统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1) :138-143
[2]   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土壤酶特性影响 [J].
刘苑秋 ;
杨家林 ;
杜天真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6) :791-795
[3]   稻田水旱轮作(第3年度)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J].
王淑彬 ;
黄国勤 ;
李年龙 ;
刘隆旺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3) :320-323
[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J].
俞慎 ;
李勇 ;
王俊华 ;
车玉萍 ;
潘映华 ;
李振高 .
土壤学报, 1999, (03) :413-422
[5]   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改进 [J].
林启美 ;
吴玉光 ;
刘焕龙 .
生态学杂志, 1999, (02) :64-67
[6]   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研究 [J].
陈国潮 ;
何振立 .
土壤通报, 1998, (06) :37-39
[7]   红壤微生物量氮的测定研究 [J].
陈国潮 ;
何振立 ;
祝军 ;
章明奎 .
土壤通报, 1998, (04) :42-44
[8]   薰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研究进展 [J].
俞慎 ;
李振高 .
土壤学进展, 1994, 22 (06) :42-50
[9]   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现状和展望 [J].
何振立 .
土壤学进展, 1994, 22 (04) :36-44
[10]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探讨 [J].
赵兰坡 ;
姜岩 .
土壤通报, 1986, (03)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