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海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8
作者
何群英 [1 ]
陈涛 [2 ]
机构
[1] 天津市气象台
[2]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流场; 螺旋度; 湿位涡; 稳定度; 水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在当前气候日趋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为了认识暴雨的形成机理,提高海河流域暴雨的预报能力,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8月25—26日海河流域的暴雨过程,尤其是河北东部的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产生在前期大气对流不稳定区域里,25日20时到26日02时6小时雨量超过20mm的站点基本分布在对流层中低层湿位涡的负值区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热量以及动量,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和水汽条件;流域东部的大暴雨区处在正螺旋度大值中心以西地区,暴雨区上空有较强的旋转上升气流;暴雨期间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层辐散强于中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加强低层辐合和对流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对强降水云团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2005年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分析 [J].
尹洁 ;
叶成志 ;
吴贤云 ;
郭文华 .
气象, 2006, (03) :86-92
[2]   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J].
毛冬艳 ;
周雨华 ;
张芳华 ;
郭文华 ;
杨克明 .
气象, 2006, (03) :63-70
[3]   2005年6月湖南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 [J].
张芳华 ;
杨克明 ;
毛冬艳 ;
罗金秀 ;
郭文华 .
气象, 2006, (03) :78-85
[4]   2003年秋季华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分析 [J].
柴东红 ;
宋晓辉 ;
傅昺珊 ;
张海霞 .
气象, 2005, (09) :57-61
[5]   一次秋季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J].
范俊红 ;
郭树军 ;
王世彬 ;
李芸 .
气象, 2005, (09) :62-65+97
[6]   20世纪90年代华北大暴雨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 [J].
孙建华 ;
张小玲 ;
卫捷 ;
赵思雄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3) :214-228
[7]   2003年10月河北省沧州秋季暴雨成因分析 [J].
王淑云 ;
寿绍文 ;
刘艳钗 .
气象, 2005, (04) :69-72
[8]   山东春季一次罕见暴雨天气的湿位涡分析 [J].
赵宇 ;
张兴强 ;
杨晓霞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06) :836-843
[9]   “99.5.7”昆明大暴雨分析 [J].
郭荣芬 ;
鲁亚斌 ;
李自顺 .
气象科技, 2004, (02) :90-96
[10]   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 [J].
陆慧娟 ;
高守亭 .
气象学报, 2003, (06) :684-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