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与少数民族脱贫——以贵州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5
作者
刘华军
机构
[1]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贫困; 文化; 文化转型;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少数民族贫困与"两种生产"紧密相关。生产分为两种:人口生产和经济生产,文化是这两种生产的外在表现。现代性变革动摇少数民族"两种生产"的根基,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在生产逻辑下建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时空推演使各民族文化充满复杂性。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村寨,村寨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封闭性,与少数民族贫困的整体性相一致。时代变迁,"两种生产"打破传统村寨结构,消散原有生产结构的封闭性,少数民族文化必然转型。脱贫致富蕴含着传统与现实碰撞,也必然会产生诸多现代性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依赖于文化转型,但是需要关注村寨原有结构的调适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共同心理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1]   浅论贵州文化生成的边缘性特征 [J].
蒋楚麟 ;
蒋南华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3) :1-3+15
[12]   贵州文化结构:从二重对抗到多元一体 [J].
王鸿儒 .
贵州民族研究 , 1999, (02) :13-18
[13]   苗族“习惯法”概论 [J].
李延贵 ;
酒素 .
贵州社会科学, 1981, (05) :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