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基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之辩略

被引:5
作者
张双凤 [1 ]
张祥君 [2 ]
陈兆亮 [2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泰安市东平州城镇一中
关键词
生活世界; 自然科学模式; 技术理性; 生活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与技术理性的冲击,执着于追求价值无涉的自然主义科学模式而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虽然教育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轰轰烈烈进行了数十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教育之科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并没有实现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良好回应,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的回归开辟了理想的路径。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
引用
收藏
页码:6 / 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课程知识与社会意识形式 [J].
李殿森 ;
靳玉乐 .
教育研究, 2006, (06) :69-73
[3]  
生活世界现象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著, 2002
[4]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美)杜威(Dewey,J.)著, 1990
[5]  
社会学的想象力. 陈强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