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沥青质聚沉的微观机理

被引:38
作者
卢贵武 [1 ]
李英峰 [1 ]
宋辉 [2 ]
于迎辉 [1 ]
王春雷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理系
[2] 长庆石油勘探局第二采油技术服务处工艺所
[3] 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
关键词
沥青质聚沉; 分子力学; 分子动力学; 相互作用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溶剂-沥青质分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周期性结构模型,研究硝基苯、喹啉、吡啶、1-甲基萘、二溴甲烷、苯6中不同溶剂对沥青质聚沉过程的影响。通过对沥青质聚合体构型和其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分析,确定了沥青质聚沉的主要驱动力,讨论了常温和加热条件下不同溶剂对沥青质聚合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在沥青质聚合体内占据主导地位,静电相互作用能相对较小;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是促使沥青质聚合最主要的驱动力,杂原子的存在可能是促使沥青质分子聚合的主要原因之一;溶剂苯和硝基苯对沥青质聚沉有显著的抑制或解聚作用,可作为沥青质沉积的抑制剂和清除剂。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J].
何登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2) :142-149+201
[2]   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 [J].
张龙海 ;
周灿灿 ;
刘国强 ;
修立军 ;
李长喜 ;
刘中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6) :671-676
[3]   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J].
马明福 ;
李薇 ;
刘亚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1-124
[4]   沥青质沉积抑制剂和清除剂研究 [J].
赵凤兰 ;
鄢捷年 .
油田化学, 2004, (04) :310-312+309
[5]   沥青质沉积的测定和模型化 [J].
何行范 ;
李士伦 .
天然气工业, 2003, (02) :78-81+4
[6]   原油正构烷烃沥青质聚沉机理研究及沉淀量测定 [J].
胡玉峰 ;
杨兰英 ;
林雄森 ;
郭天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09-111+114
[7]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 [J].
蒲万芬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 (04) :38-41+3
[8]   沥青质沉淀研究进展综述 [J].
杨照 ;
郭天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5) :98-103+125
[9]   石油沥青质的化学和物理 Ⅳ.石油沥青质溶液的胶体化学 [J].
王子军 .
石油沥青, 1996, (03) :36-49+11
[10]  
Toshimasa Takanohashi,Shinya Sato,Ryuzo Tanaka.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tructural Relaxation of Asphaltene Aggregates[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