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多重面相

被引:2
作者
鲍永玲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关键词
物; 物化; 成物; 与物同体;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12.03.009
中图分类号
B21 [古代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物"从来不是僵死的客体或者枯燥的抽象者,而是内部包蕴着动能与元气的有机体。古代经典文本里的"物",始终闪烁着自内而外显形的独特光辉和多重面相。借助词源考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使人们更深地理解"物化"、"成物"、"序物"、"格物"、"与物同体"等思想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些看似独立乃至对立之"物"的面相凝结为一个整体。这对思考"物"之现代意蕴也是颇有裨益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多领域中的物转向及其本质 [J].
杨庆峰 ;
闫宏秀 .
哲学分析, 2011, 2 (01) :158-165+199
[2]   幽玄之谜:商周时期表达青色的字汇及其意义 [J].
郭静云 .
历史研究, 2010, (02) :4-24+189
[3]   庄子道境中的物——以庄书中的两段对话为切入点 [J].
王焱 .
浙江社会科学, 2009, (11) :79-83+127
[4]   试论刘宗周的“格物”思想 [J].
高海波 .
中国哲学史, 2009, (03) :41-50
[5]   论儒家“成物”思想 [J].
杨胜良 .
孔子研究, 2009, (03) :64-68
[6]   物兼道器与一体两面——试论王船山对传统道器观的价值开新 [J].
李秀娟 .
船山学刊, 2009, (01) :17-20
[7]   物的意义的生成 [J].
凌继尧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8, (03) :18-22
[8]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 [J].
吴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1) :95-102
[9]  
“物”的上古文化意涵——以《易传》为中心的观念考察.[J].姜勇;.华夏文化论坛.2007, 00
[10]   罗近溪的“格物”说——从“格物”之悟谈起 [J].
蔡世昌 .
中国哲学史, 2006, (02) :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