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帕霉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

被引:8
作者
翟雪珍 [1 ]
黄恋琦 [1 ]
刘松 [1 ]
孙明辉 [2 ]
斯陆勤 [1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自微乳化释药系统;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技术; 质量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44 [剂型];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100702 ;
摘要
目的:考察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的大鼠在体单向灌流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分别研究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吸收部位、不同灌流速度以及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浓度和胆管结扎与否对雷帕霉素微乳的吸收百分率(P%)、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对P%、Ka以及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回肠的P%、Ka和Papp值显著大于其余各肠段(P<0.05),结肠段吸收参数值显著低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P<0.05);同等药物质量浓度下,自微乳化制剂的肠吸收参数值显著高于市售口服液制剂。结论:雷帕霉素自微乳化制剂吸收速率常数不受药物质量浓度的影响而与灌流速度和大鼠肠段不同吸收部位有关(P<0.05)。胆汁排泄和胆汁分泌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影响药物肠道吸收。药物在大鼠小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吸收,RAPA微乳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回肠吸收最好,且全肠吸收效果优于市售雷帕霉素口服液。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咪达唑仑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J].
饶子超 ;
斯陆勤 ;
关延彬 ;
向道春 ;
裘军 ;
李高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13) :1084-1088
[2]   灯盏花素自微乳在大鼠肠道吸收动力学研究 [J].
张新勇 ;
张兴德 ;
高运军 ;
刘幸平 .
医药导报, 2009, (05) :571-573
[3]   对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重量法的评价 [J].
聂淑芳 ;
潘卫三 ;
杨星钢 ;
刘宏飞 ;
刘志东 .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0) :56-59
[4]   药物肠道吸收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J].
李高 ;
方超 .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10) :8-11
[5]   离子型药物酚红的小肠吸收研究 [J].
胡一桥 ;
郑梁元 ;
钱陈钦 ;
郁伟海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6, (06) :37-41
[6]  
Poly (lactide-co-glycolide) particles of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ir uptake by peyer’s patches in mice[J] . Monjed Shakweh,Madeleine Besnard,Valérie Nicolas,Elias Fattal.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 2005 (1)
[7]   Effects of grapefruit juice and orange juice on the intestinal efflux of P-glycoprotein substrates [J].
Tian, R ;
Koyabu, N ;
Takanaga, H ;
Matsuo, H ;
Ohtani, H ;
Sawada, Y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2, 19 (06) :802-809
[8]  
Comparison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ies Determined in Multiple in Vitro and in Situ Models: Relationship to Absorption in Humans[J] . Barbra H. Stewart,O. Helen Chan,Rosalind H. Lu,Eric L. Reyner,Heidi L. Schmid,Harriet W. Hamilton,Bruce A. Steinbaugh,Michael D. Taylor.Pharmaceutical Research . 199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