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坏类型的本溪灰岩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7
作者
王东 [1 ,2 ]
刘长武 [1 ,2 ]
王丁 [1 ,2 ]
邓霁伟 [1 ,2 ]
王晓庆 [1 ,2 ]
机构
[1]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张拉破坏; 剪切破坏; 应力脆性跌落; 本构关系;
D O I
10.15961/j.jsuese.2013.02.001
中图分类号
TU452 [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根据单轴和三轴条件下本溪灰岩的压缩试验和峰后循环加载试验,总结本溪灰岩的强度、变形随围压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围压下本溪灰岩的破坏过程和重复加载过程,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本溪灰岩破坏的方式。结果表明:本溪灰岩在应力刚过峰值且未完全进入残余强度阶段,其弹性模量与峰前相同,此阶段进行循环加载时,新的峰值应力低于卸载点应力;在残余强度阶段,残余强度不再随重复加载发生明显变化;采用比较峰值时的环向弹性应变值与环向应变值的方法来判别本溪灰岩的破坏类型是可行的;不同围压下,本溪灰岩的破坏方式有张性破坏和剪切破坏2种类型,这2种破坏方式下本构模型的控制参数是不同的。分别选取了环向应变和剪切应变作为控制参数建立了本构模型,该模型很好地描述了本溪灰岩峰后阶段的应力脆性跌落现象及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The orientation of shear bands in biaxial tests. Vermeer P A. Geotechnique . 1990
[2]  
Shear band inclination and shear modulus of sand in biaxial tests. Vardoulakis I.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 1980
[3]  
非线性岩石力学的新进展——深部岩体力学的若干关键问题[A]. 钱七虎.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04
[4]   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 [J].
曹文贵 ;
方祖烈 ;
唐学军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8, (06) :628-633
[5]   峰后岩石剪胀性能试验研究 [J].
靖洪文 .
岩土力学, 2003, (01) :93-96+102
[6]   基于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的岩石强度理论研究进展 [J].
谢和平 ;
彭瑞东 ;
周宏伟 ;
鞠杨 .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10) :7-13
[7]   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反演 [J].
刘齐建 ;
杨林德 ;
曹文贵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04) :616-621
[8]   侧向变形控制下的灰岩破坏规律及其峰后本构关系 [J].
王东 ;
王丁 ;
韩小刚 ;
周晓明 .
煤炭学报, 2010, 35 (12) :2022-2027
[9]   三向应力下典型岩石破坏预警及峰后特性 [J].
王东 ;
刘长武 ;
王丁 ;
曹磊 ;
杜新亮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2, 47 (01) :90-96
[10]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剪变形及破坏准则研究 [J].
王东 ;
刘长武 ;
王丁 ;
李晓迪 ;
徐煜航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 44 (02)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