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被引:100
作者
范宏瑞
谢奕汉
翟明国
金成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成矿作用; 脉状金矿; 小奏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2-H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引用
收藏
页码:260 / 2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高盐变质流体对我国绿岩带金矿的制约 [J].
谢奕汉 ;
范宏瑞 .
岩石学报, 2000, (04) :661-664
[2]   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复式成因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J].
范宏瑞 ;
谢奕汉 ;
赵瑞 ;
王英兰 .
科学通报, 2000, (05) :537-542
[3]   碰撞造山过程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J].
陈衍景 ;
陈华勇 ;
刘玉琳 ;
郭光军 ;
赖勇 ;
秦善 ;
黄宝玲 ;
张增杰 ;
隋颖慧 ;
李超 ;
李震 ;
李萍 ;
李欣 ;
王海华 ;
朱梅湘 ;
高秀丽 ;
魏倚英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6) :1681-1689
[4]   小秦岭地区花岗岩体中CO2-H2O包裹体的找矿意义 [J].
谢奕汉 ;
范宏瑞 ;
王英兰 .
岩石学报, 1998, (04) :137-143
[5]  
Metallogenic geodynamic background of Mesozoic gold deposits in granite-greenstone terrains of North China Craton[J]. 陈衍景,郭光军,李欣.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8(02)
[6]   华北克拉通花岗绿岩地体中中生代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J].
陈衍景 ;
郭光军 ;
李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35-40
[7]   小秦岭与胶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对比 [J].
徐九华 ;
谢玉玲 ;
申世亮 .
矿床地质, 1997, (02) :56-67
[8]   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 [J].
陈衍景 .
地学前缘, 1996, (04) :123-130
[9]   豫西熊耳山地区变质流体的性质与演化 [J].
范宏瑞 ;
谢奕汉 ;
王英兰 .
矿物学报, 1992, (04) :299-308+385
[10]  
中国东部金矿地质学及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胡受奚等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