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雾日与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18
作者
郭婷 [1 ]
朱彬 [1 ]
康志明 [2 ]
桂海林 [3 ]
康汉青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江苏省气象局
[3]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雾; 霾; 气候变化; 城市化; 空气污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南京、杭州、合肥、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时间变化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大城市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减少趋势;城市化水平低的小城市年雾日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下降时间滞后于大城市.大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小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呈双峰型特征,即春季和冬季较多.大城市和小城市年平均霾日数一直呈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变大.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空气污染加剧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雾日、霾日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961 / 9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 [J].
吴兑 .
广东气象, 2004, (04) :1-4
[22]   论山风对重庆雾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J].
李子华 ;
张利民 .
重庆环境科学, 1992, (03) :7-11
[23]   21世纪中国极端气温指数变化情况预估 [J].
王冀 ;
江志红 ;
丁裕国 ;
张金玲 ;
张霞 .
资源科学, 2008, (07) :1084-1092
[24]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J].
吴兑 .
环境化学, 2008, (03) :327-330
[25]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J].
林建 ;
杨贵名 ;
毛冬艳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02) :171-181
[26]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英文) [J].
杜银 ;
谢志清 ;
曾燕 ;
施雅风 ;
武金岗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7, (04) :387-398
[27]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广东气象, 2007, (02) :5-10+28
[28]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29]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雾的影响 [J].
王丽萍 ;
陈少勇 ;
董安祥 .
地理学报, 2006, (05) :527-536
[30]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J].
王丽萍 ;
陈少勇 ;
董安祥 .
地理学报, 2005, (04) :6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