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流域负荷削减的水质风险分析

被引:10
作者
邹锐 [1 ]
张晓玲 [2 ]
刘永 [2 ]
赵磊 [3 ]
朱翔 [3 ]
颜小品 [2 ]
阳平坚 [2 ]
机构
[1] Tetra Tech Inc Eaton Place Ste Fairfax VA ,USA
[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风险; 负荷削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以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EFDC平台,开发了EFDC-神经网络(NN)耦合模型;并选用30d移动平均值为解译方式核算抚仙湖在不同风险下的流域负荷削减(TMDL).结果表明,对于100%的达标频度,为了达到I类水质,TP允许增加14%~18%,COD允许增加9%~11%,但TN需要削减13%~14%.如果放松对达标频度的要求,污染负荷将允许相应地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管理依据不同的风险与管理费用偏好实施流域削减提供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721 / 17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A/O工艺出水氨氮在线预测模型 [J].
胡康 ;
万金泉 ;
马邕文 ;
黄明智 ;
王艳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2) :260-267
[2]   基于计算智能的流域污染排放优化模式研究 [J].
王祎 ;
李静文 ;
邵雪 ;
田在兴 ;
郭亮 ;
姜继平 ;
王鹏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 (01) :173-180
[3]   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数值水质模型逼近的适用性及非敏感参数的欺骗效应 [J].
邹锐 ;
张祯祯 ;
刘永 ;
郭怀成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0) :1964-1970
[4]   TMDL技术在东湖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J].
王彩艳 ;
彭虹 ;
张万顺 ;
李志军 .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 42 (05) :665-668
[5]   基于风险神经网络的大气能见度预测 [J].
王恺 ;
赵宏 ;
刘爱霞 ;
韩斌 ;
白志鹏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10) :1029-1033
[6]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神经网络预报 [J].
刘罡 ;
李昕 ;
胡非 .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05) :45-47
[7]  
Thre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water quality model for TMDL development of Lake Fuxian; China.[J].Lei Zhao;Xiaoling Zhang;Yong Liu;Bin He;Xiang Zhu;Rui Zou;Yuanguan Zhu.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 8
[8]  
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eutrophication model for the Beijing Guanting Reservoir; China.[J].Guojian He;Hongwei Fang;Sen Bai;Xiaobo Liu;Minghong Chen;Jing Bai.Ecological Modelling.2010, 8
[9]  
Stochastic Watershed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for TMDL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in the Newport Bay Watershed.[J].Yi Zheng;Arturo A. Keller.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8, 6
[10]   Modeling nutrient dynamics under critical flow conditions in three tributaries of St. Louis Bay [J].
Liu, Zhijun ;
Kingery, William L. ;
Huddleston, David H. ;
Hossain, Faisal ;
Chen, Wei ;
Hashim, Noor B. ;
Kieffer, Janna M.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8, 43 (06) :63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