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零工经济”社会保护的双重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被引:11
作者
王一
张泽雨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农民工; 零工经济; 社会保护; 发展主义; 社会权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中国社会保护实践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综合性社会保护体系,表现出发展主义的生产性福利特征。在工业化社会保护体系中,劳动者对“零工经济”从业者的社会排斥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叠加到“零工经济”农民工群体之上,“零工经济”农民工的社会保护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发展主义的生产性福利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生产方式“去组织化”“不稳定性”的现实需求,需要在社会权利理论指导下形成新的社会保护体系。具体而言,应当在建构社会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形成与信息化生产方式相适应,更具包容性、共享性、灵活性的社会保护体系,切实保障包括“零工经济”农民工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护权益。
引用
收藏
页码:221 / 2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1]   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 [J].
常凯 ;
郑小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 (02) :78-88
[22]   “不稳定无产者”研究谱系及其当代意义 [J].
苏熠慧 ;
姚建华 .
社会科学, 2019, (06) :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