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作用下太湖草型湖区水体N、P动态负荷模拟

被引:30
作者
尤本胜 [1 ]
王同成 [2 ]
范成新 [1 ]
钟继承 [1 ]
尹洪斌 [1 ]
李宝 [1 ]
龚海龙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无锡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Y型装置; 沉降; 营养盐; 水生植物; 太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采用Y型旋浆式沉积物再悬浮装置研究了不同风速下太湖水生植被区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降过程.结果表明,中、小风过程中,随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水体氨氮和磷酸盐浓度均显著增加,最大通量分别为0.063g/m2,4.28mg/m2.大风条件下,水体氨氮浓度出现减小趋势,最大通量为-0.027g/m2;磷酸盐浓度的增量相对于小风较小,最大释放量为1.52mg/m2.沉降阶段的最初2h是水体悬浮物浓度恢复的主要阶段,悬浮物浓度平均下降约46%.沉降8h之后,水体悬浮物及营养盐浓度基本恢复至风浪前初始水平,3种风速的氨氮和磷酸根磷的最大释放量仅为0.030g/m2,0.90mg/m2.与藻型湖区营养盐动态负荷结果相比,草型湖区的水体营养盐动态负荷变化相对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模拟方法 [J].
尤本胜 ;
王同成 ;
范成新 ;
朱龙喜 ;
钟继承 ;
李宝 ;
尹洪斌 ;
胡春华 .
湖泊科学, 2007, (05) :611-617
[2]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J].
刘伟龙 ;
胡维平 ;
陈永根 ;
谷孝鸿 ;
胡志新 ;
陈宇炜 ;
季江 .
生态学报, 2007, (01) :159-170
[3]   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磷分布及界面释放的影响 [J].
包先明 ;
陈开宁 ;
范成新 .
湖泊科学, 2006, (05) :515-522
[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水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赋存、循环及其交换特征[J]. 秦伯强,朱广伟.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5]  
风浪作用下太湖梅梁湾水体磷负荷变化及与水体氧化还原特征关系[J]. 张路,朱广伟,罗潋葱,高光,张运林,秦伯强,范成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2)
[6]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观测 [J].
胡春华 ;
胡维平 ;
张发兵 ;
胡志新 ;
李香华 ;
陈永根 .
科学通报, 2005, (22) :2541-2545
[7]   太湖底泥悬浮中营养盐释放的波浪水槽试验 [J].
朱广伟 ;
秦伯强 ;
张路 ;
罗潋葱 ;
孙小静 ;
洪大林 ;
高亚军 ;
谢瑞 .
湖泊科学, 2005, (01) :61-68
[8]  
Sedi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mapp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analysis and geostatistics in the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 China[J]. LUO Lian-cong 1,2, QIN Bo-qiang 1,*, ZHU Guang-wei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06)
[9]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 [J].
范成新 ;
张路 ;
秦伯强 ;
王苏民 ;
胡维平 ;
张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60-768
[10]  
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J]. 范成新,刘元波,陈荷生.上海环境科学.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