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

被引:13
作者
罗冬阳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
关键词
淫祠; 儒臣; 皇权; 国家; 民间社会;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06.01.023
中图分类号
K248 [明(1368~1663年)];
学科分类号
0602 ;
摘要
按照明代的宗教管理体制,并非所有不在国家祀典的民间信仰一概被视为淫祠。但地方官在实际的行政中往往过激,将祀典以外的神明和祭祀一概视为淫祠。明代的官方制度和禁毁淫祠活动非日常化的运动特征,都为民间信仰的存在留有空间。同时,明代国家祀典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不时将有影响的民间信仰纳入,扩大了该信仰在民间的影响。由于明代的国家既非依据民众的合意也非依据儒学的原理而成立,因此,代表国家意志的儒臣既要禁毁民间的淫祠,也要限制皇权的淫祀,但效力有限。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M].罗冬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明会典.[M].申时行等修;.中华书局.1989,
[3]  
明史纪事本末.[M].(清)谷应泰 撰.中华书局.1977,
[4]  
明史.[M].(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
[5]  
帝京景物略.[M].(明)刘侗;(明)于奕正著;.北京出版社.1963,
[6]   明代淫祠之禁 [J].
赵克生 ;
于海涌 .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27-131
[7]   魏校的捣毁淫祠令研究——广东民间信仰与儒教 [J].
井上彻 .
史林, 2003, (02) :41-51+123
[8]   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 [J].
赵献海 .
东北师大学报, 2002, (01) :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