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草地的传统利用——关于游牧的辩驳

被引:16
作者
吴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成都 
关键词
游牧; 旧大陆干旱带; 川西; 草地; 乡土知识;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4.06.001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退化,使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思考人类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但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自然资源保护本身与相关乡土知识系统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综合各学派观点,界定了游牧、半游牧、山地季节性畜牧业和混农季节性牧业等几个与川西草地畜牧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描述了游牧现象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川西地区存在的主要类型,并对其生态内核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移动型草地畜牧业是川西藏族牧民对高寒地区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是在可持续的框架下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异对草地进行最大限度利用的生态对策。同时,在牧区普遍存在的以牲畜头数论贫富的表象之下,其本身也是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条件非规律性变化的保险策略,类似于动物所采取的"r-对策"。因此,对于牧区的发展来说,深刻地理解游牧体系的传统知识,并将其结合于现代发展规划中,是保证高寒牧区走可持续道路的必要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641 / 6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