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34
作者
胡乔利 [1 ]
齐永青 [2 ]
胡引翠 [1 ,3 ]
张玉翠 [2 ]
吴成本 [1 ]
张广录 [2 ]
沈彦俊 [2 ]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3]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多样化指数; 景观破碎化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705 ; 070501 ;
摘要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1182 / 118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J].
肖捷颖 ;
葛京凤 ;
沈彦俊 ;
梁彦庆 .
地理科学, 2005, (04) :113-118
[2]   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分析 [J].
肖捷颖 ;
葛京凤 ;
沈彦俊 ;
常春平 ;
梁彦庆 .
地理研究, 2003, (06) :789-798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刘纪远 ;
张增祥 ;
庄大方 ;
王一谋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江南 ;
吴世新 .
地理研究, 2003, (01) :1-12
[4]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J].
朱会义 ;
何书金 ;
张明 .
地理研究, 2001, (06) :669-678
[5]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李平 ;
李秀彬 ;
刘学军 .
地理研究, 2001, (02) :129-138
[6]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J].
李秀彬 .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04) :329-333
[7]  
北京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北京市统计局, 2008
[8]  
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著, 2005
[9]  
北京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北京市统计局编, 1990
[10]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编,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