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34
作者
胡乔利 [1 ]
齐永青 [2 ]
胡引翠 [1 ,3 ]
张玉翠 [2 ]
吴成本 [1 ]
张广录 [2 ]
沈彦俊 [2 ]
机构
[1]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3]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多样化指数; 景观破碎化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705 ; 070501 ;
摘要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1182 / 118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1]   LONG-TERM RESPONSE OF DISTURBANCE LANDSCAPES TO HUMAN INTERVENTION AND GLOBAL CHANGE [J].
BAKER, WL .
LANDSCAPE ECOLOGY, 1995, 10 (03) :1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