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指数的重新评估与季风的长期变化

被引:22
作者
陈桦 [1 ]
丁一汇 [2 ]
何金海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季风指数;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突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Webster与Yang的季风指数(WYI)进行计算和修改。WYI定义为850与200 hPa的纬向风差,但通过分析150—100 hPa和200 hPa的环流场、散度场与垂直运动场,发现200 hPa层并不能真正反映亚洲季风系统上层环流的变化,尤其是其最主要的环流特征即热带东风急流的变化,其核心位于150—100 hPa。纬向风切变U850-U(150+100)的值比U850-U200的值远大得多,更能真实反映季风的强度,并且与低层辐合耦合在一起的高层辐散最大位于150 hPa,在对流层高层取150 hPa比200 hPa更能反映季风系统的耦合关系。因此,在对流层上层选择150—100 hPa重新定义季风指数(DHI)为IDH=U8*50-U(*150+100),不但可以更好地表征亚洲纬向风切变中心的强度变化,也可以代表对流层上下层季风系统的变率。分别用季风指数DHI和WYI对亚洲夏季风的长期变化进行研究,发现DHI比WYI更合适。DHI的变化表明亚洲夏季风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及突变,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显著减弱,这主要是由于150—100 hPa层东风的减弱,但这种东风的减弱现象在200 hPa不明显。突变后总的来说:亚洲地区高层东风减弱,表明夏季风减弱;海陆气压差和海陆温差的减小导致季风减弱;相应高空辐散和水汽输送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部、中国华北与东北地区都是减弱的,也表明夏季风减弱。最后比较NCEP/NCAR和ERA-40两种再分析资料研究亚洲夏季风的强度及其长期变化的差异,以作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770 / 77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陈烈庭 .
气象学报, 2003, (05) :559-568
[2]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孙秀荣 ;
何金海 ;
陈隆勋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03) :378-384
[3]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J].
祝从文 ;
何金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0, (04) :391-402
[4]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 [J].
李崇银 ;
张利平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9, (03) :3-5
[5]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J].
郭其蕴 .
地理学报, 1983, (03) :207-217
[6]   Changes in global monsoon circulations since 1950 [J].
Chase, TN ;
Knaff, JA ;
Pielke, RA ;
Kalnay, E .
NATURAL HAZARDS, 2003, 29 (02) :229-254
[7]  
A closer look at the climat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present 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temperature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atellite data[J] . G. Sturaro.Climate Dynamics . 2003 (3)
[8]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J] . Wang Huiju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1 (3)
[9]   DECADAL ATMOSPHERE-OCEAN VARIATIONS IN THE PACIFIC [J].
TRENBERTH, KE ;
HURRELL, JW .
CLIMATE DYNAMICS, 1994, 9 (06) :303-319
[10]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2 Tao S Y,Chen L X.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soon in the Far East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