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的现场调查和分析

被引:37
作者
陈翰林 [1 ]
吕颂辉 [1 ]
张传松 [2 ]
朱德弟 [3 ]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赤潮; 东海; 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4年4~5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开展了赤潮原因种的大面观测并对期间爆发的特大赤潮进行跟踪调查,在56个站位采集了171份样品。表层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变化范围为2.5×103~6.0×107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122.94°E,30°N的rb12A站;中层东海原甲藻变化范围为1.0×103~5.32×106cells·L-1,最大值出现在rf40站。从水平分布看,东海原甲藻呈不均匀分布,从垂直分布看,赤潮爆发前原甲藻细胞在水体中层密集,大量增殖后上升到表层,爆发赤潮。
引用
收藏
页码:226 / 2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舟山海域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
    蔡燕红
    蒋晓山
    黄秀清
    [J].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1) : 42 - 45
  • [2] 长江口外羽状锋的屏障效应及其对水下三角洲塑造的影响
    陈沈良
    谷国传
    胡方西
    [J]. 海洋科学, 2001, (05) : 55 - 57
  • [3] 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
    苏纪兰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4) : 1 - 16
  • [4] 东海近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韩秀荣
    王修林
    孙霞
    石晓勇
    祝陈坚
    张传松
    陆茸
    不详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07) : 1097 - 1101
  • [5] 具齿原甲藻的生态特征及赤潮成因浅析
    王金辉
    黄秀清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 1065 - 1069
  • [6]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王朝晖
    齐雨藻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 1039 - 1043
  • [7] 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
    朱德弟
    潘玉球
    许卫忆
    陈巧云
    不详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07) : 1131 - 1134
  • [8]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区基本特征初探
    周名江
    颜天
    邹景忠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 1031 - 1038
  • [9] 风和台湾暖流引起东海沿岸上升流数值计算
    罗义勇
    俞光耀
    [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 25 - 31
  • [10] Harmful algal blooms and eutrophication: Nutrient sources, composition, and consequences[J] . Donald M. Anderson,Patricia M. Glibert,Joann M. Burkholder.Estuaries . 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