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19
作者
张培江
才宏伟
袁平荣
占新春
阮新民
孙传清
何立斌
孙明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合肥
[2]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
[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4] 安徽省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D O I
10.16267/j.cnki.1005-3956.2001.05.023
中图分类号
S511.035.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 [J].
张培江 ;
才宏伟 ;
李焕朝 ;
杨联松 ;
孙传清 ;
占新春 ;
白一松 ;
胡兴明 ;
许传万 .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01) :6-11
[2]   两系杂交稻优势生态型的初步研究 [J].
孙传清 ;
陈亮 ;
李自超 ;
张培江 ;
李任华 ;
姜廷波 ;
王象坤 .
杂交水稻, 1999, (02) :36-40
[3]   云南省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Ⅸ.论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类 [J].
程侃声 ;
王象坤 ;
卢义宣 ;
罗军 ;
黄乃威 ;
刘光荣 .
作物品种资源, 1988, (01) :1-5
[4]   云南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与利用 Ⅱ.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再认识 [J].
程侃声 ;
周季维 ;
卢义宣 ;
罗军 ;
黄迺威 ;
刘光荣 ;
王象坤 .
作物学报, 1984, (04) :271-280
[5]   Genetic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ybrid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in rice as revealed by PCR-based markers [J].
Xiao, J ;
Li, J ;
Yuan, L ;
McCouch, SR ;
Tanksley, SD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2 (06) :637-643
[6]   Molecular marker heterozygosity and hybrid performance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J].
Zhang, QF ;
Zhou, ZQ ;
Yang, GP ;
Xu, CG ;
Liu, KD ;
Maroof, MAS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3 (08) :1218-1224
[7]   MOLECULAR MAPPING OF RICE CHROMOSOMES [J].
MCCOUCH, SR ;
KOCHERT, G ;
YU, ZH ;
WANG, ZY ;
KHUSH, GS ;
COFFMAN, WR ;
TANKSLEY, SD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88, 76 (06) :815-829
[8]   MAJORITY OF RANDOM CDNA CLONES CORRESPOND TO SINGLE LOCI IN THE TOMATO GENOME [J].
BERNATZKY, R ;
TANKSLEY, SD .
MOLECULAR & GENERAL GENETICS, 1986, 203 (01)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