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35
作者
樊静丽 [1 ]
李佳 [2 ]
晏水平 [3 ]
余春江 [4 ]
张贤 [5 ]
肖平 [6 ]
王涛 [4 ]
王晓龙 [6 ]
曾子慧 [2 ]
申硕 [1 ]
马湘山 [7 ]
方梦祥 [4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3]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4]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中国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6]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7]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 减排潜力; 生物质能; CO2捕集与封存;
D O I
10.19666/j.rlfd.202007204
中图分类号
TK6 [生物能及其利用]; X701 [废气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0703 ; 083002 ;
摘要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有望通过实现负排放,使全球温室气体稳定在较低甚至近零排放水平。为了评估BECCS在我国的应用及减排潜力,本文梳理了BECCS技术的发展现状,系统阐述了生物质资源量、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对BECCS技术部署的影响,评估了基于农林废弃物燃烧发电、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和生物天然气的BECCS技术减排潜力,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以黑龙江地区典型秸秆燃烧生物质燃料发电厂的BECCS技术应用为例,使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评估了该技术应用的减排潜力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BECCS技术可实现1.55~1.58 kg/(kW·h)的负碳排放,其减排潜力受生物质运输方式影响较大。综上,火力发电部门BECCS技术,尤其是生物质混燃发电可作为我国BECCS发展的早期机会。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2℃/1.5℃温控目标下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 [J].
常世彦 ;
郑丁乾 ;
付萌 .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19, 2 (03) :277-287
[2]   基于变湿吸附的空气CO2捕集与植物利用的耦合研究(英文) [J].
Chenglong HOU ;
Yusong WU ;
Youzhou JIAO ;
Jie HUANG ;
Tao WANG ;
Mengxiang FANG ;
Hui ZHOU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7, 18 (10) :819-830
[3]   生物质电厂秸秆燃料收集范围优化分析 [J].
赵浩亮 ;
张旭 ;
翟明岭 .
太阳能学报, 2016, 37 (04) :997-1001
[4]   CO2化学吸收剂 [J].
方梦祥 ;
周旭萍 ;
王涛 ;
骆仲泱 .
化学进展, 2015, 27 (12) :1808-1814
[5]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全生命周期评价 [J].
霍丽丽 ;
田宜水 ;
孟海波 ;
赵立欣 ;
姚宗路 .
太阳能学报, 2011, 32 (12) :1875-1880
[6]   秸秆发电厂燃料收集半径与装机规模 [J].
刘钢 ;
黄明皎 .
电力建设, 2011, 32 (03) :72-75
[7]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19
[8]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M]. 科学出版社 ,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2019
[9]  
中国能源报告[M]. 科学出版社 , 魏一鸣, 2018
[10]  
中国车用能源展望[M]. 科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