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举制平反

被引:41
作者
刘海峰
机构
关键词
科举制; 本来面目; 言论; 选才; 科举改革; 文官考试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91.3 [选举制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从清末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科举"是一个贬义词,科举制则是帝制时代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的取士制度。长期以来,科举制多是作为批判的对象而被加以介绍的。1905年科举制寿终正寝时,对科举的否定评价,似乎已经是盖棺论定了,而且百年来占主流的评价也一直是负面的。因此,现在看到本文的题目《为科举制平反》,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或以为只是危言耸听。不过,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重新审视科举制,便可知道直接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 科举时代在一百年前就已终结,尊崇科举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知今通古看科举 [J].
刘海峰 .
教育研究, 2003, (12) :57-61
[2]   科举制 爆竹 花轿 [J].
王文元 .
文史天地, 2002, (11) :47-49
[3]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J].
刘海峰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5) :188-202+208
[4]   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J].
沈登苗 .
中国文化研究, 1999, (04) :59-66+3
[5]   中国需要“科举学” [J].
杨学为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4) :17-19
[6]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J].
刘海峰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3) :15-23+125
[7]   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J].
过常职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 :23-26
[8]   科举官僚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J].
秦晖 .
战略与管理, 1996, (06) :60-65
[9]   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遭遇 [J].
蒋德海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5) :50-54
[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 三联书店 , 钱穆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