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水、热与CO通量观测与分析

被引:35
作者
王修信
朱启疆
陈声海
孙睿
杨胜天
胡玉梅
刘馨
高凤飞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北京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北京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北京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5] 广西桂林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CO2通量; 能量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3 [城市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水、热和CO2通量是评价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北京海淀公园中部和边缘架设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影响下的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所获得的净辐射在植被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植被的蒸散作用,潜热大于显热;而在植被非生长季节大部分用于显热,潜热数值非常小。晴天显热与潜热的比值在春季随着植被枝叶的生长逐渐减少,到夏季达到最小值约1/3,在秋季随着植被叶片枯黄逐渐变大,冬季达到数倍。公园绿地能量平衡率在52%~83%,普遍存在能量不平衡。公园中部的潜热观测值大于公园边缘,而显热小于公园边缘;公园中部CO2通量日均值为负,公园绿地是CO2汇。公园绿地在植被生长季节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吸收CO2等生态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232 / 32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千烟洲人工林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李菊 ;
刘允芬 ;
杨晓光 ;
李俊 .
生态学报, 2006, (08) :2449-2456
[2]   华南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和能量收支的观测研究 [J].
郭晓峰 ;
康凌 ;
蔡旭晖 ;
朱彤 .
大气科学, 2006, (03) :453-463
[3]   冬小麦农田暂时水分胁迫状况下水、热通量日变化 [J].
郭家选 ;
梅旭荣 ;
林琪 ;
赵全胜 ;
卢志光 .
生态学报, 2006, (01) :130-137
[4]   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 [J].
吴家兵 ;
关德新 ;
赵晓松 ;
韩士杰 ;
金昌杰 ;
于贵瑞 .
生态学报, 2005, (10) :2520-2526
[5]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旱季能量平衡研究 [J].
王旭 ;
尹光彩 ;
周国逸 ;
闫俊华 ;
SUN Ge ;
王春林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5, (03) :205-210
[6]   亚热带红壤丘陵人工混交林区CO2源汇及变化 [J].
沈艳 ;
缪启龙 ;
刘允芬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71-1375
[7]  
Surfac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by the eddy-covariance method above three boreal forest sta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 2 flux[J] . A.G. Barr,K. Morgenstern,T.A. Black,J.H. McCaughey,Z. Nesic.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6 (1)
[8]  
Three years of carbon and energy fluxes from Japanes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J] . Yoshiko Kosugi,Hiroki Tanaka,Satoru Takanashi,Naoko Matsuo,Nobuhito Ohte,Shozo Shibata,Makoto Tani.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5 (3)
[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rmal comfort in the city: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een areas, interaction with the urban microclimate[J] . Francisco Gómez,Luisa Gil,José Jabaloy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 2004 (9)
[10]  
Seasonal variation in energy and water fluxes in a pine forest: an analysis based on eddy covariance and an integrated model[J] . Ecological Modelling . 20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