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红壤丘陵人工混交林区CO2源汇及变化

被引:9
作者
沈艳
缪启龙
刘允芬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苏南京,江苏南京,北京
关键词
人工混交林; CO2通量; NEE; 日变化; 季节变化; PA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3 [森林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2003年1~6月份23m高度上的涡动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人工混交林区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碳汇午前略高于午后,碳源是后半夜大于前半夜,但平均碳汇大小是碳源的6倍,该生态系统是大气重要的碳汇。研究CO2通量的季节变化时发现呼吸对升温有更大的正相关。日NEE密度受光合作用有效辐射(PAR)、风速的影响很大。研究时段的月NEE密度在-0.0696~-0.1493mg/(m2·s)。最后,利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日NEE的线性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371 / 137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的初步研究 [J].
刘允芬 ;
宋霞 ;
刘琪璟 ;
陈永瑞 ;
沈艳 .
江西科学, 2003, (03) :183-188
[2]   地表通量研究进展 [J].
黄妙芬 .
干旱区地理, 2003, (02) :159-165
[3]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nergy and carbon dioxide fluxes at the floor of a deciduous forest [J].
Wilson, KB ;
Meyers, TP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1, 98 (03) :44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