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东亚安全的区域治理——基于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的分析

被引:12
作者
郭延军
机构
[1] 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
[2]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东亚安全; 公共物品; 外部性; 安全管制; 安全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71.2 [];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美国凭借二战后在东亚建立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业已发展成为该地区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国。在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环境和地区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排他性的美日同盟已经无法为东亚地区提供充足的安全公共物品。美国参与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美日同盟"私物化",成为美国谋求地区主导权的工具,导致了美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呈现出明显的负外部性。作者从公共物品外部性视角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以双边军事同盟为基础、多边机制为补充的"管制"型的安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东亚安全公共物品的需求,东亚需要培育一种区域"治理"型的安全模式,弥补现有安全模式的缺陷,减少负外部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地区安全公共物品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50+156 +15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奥巴马的东亚政策与地区构建 [J].
时永明 .
和平与发展, 2010, (01) :31-36+68
[2]   安全治理: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 [J].
崔顺姬 ;
余潇枫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01) :84-96+156
[3]   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 [J].
王义桅 .
国际观察, 2009, (03) :1-7
[4]   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评估——一种理性主义视角 [J].
陈寒溪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8, (05) :88-94+5
[5]   “东盟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J].
王士录 .
亚太经济, 2008, (02) :13-18
[6]   《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与东亚共同体建设 [J].
魏玲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8, (01) :60-67
[7]   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解析区域合作的另一个理论视点 [J].
樊勇明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01) :7-13+4
[9]   六方会谈的制度建设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J].
朱锋 .
现代国际关系, 2007, (03) :1-7+13
[10]   东盟地区论坛对亚太地区安全的适用性 [J].
多米尼克·赫勒 ;
谧谷 .
南洋资料译丛, 2006, (02)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