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河流河床形态与水沙变化下的水位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8
作者
王海周
张晨玲
郑媛予
王协康
机构
[1]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河床形态; 泥沙补给; 河床响应; 水位变化; 水沙灾害;
D O I
10.15961/j.jsuese.201700142
中图分类号
P333.4 [泥沙的分析与计算];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081501 ; 081502 ;
摘要
山区流域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大量泥沙以不同方式进入河道,河床形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在宽窄相间河段水流输沙能力差异较大,展宽段常因挟沙能力的降低而淤高河床,致使水位陡增,引发洪水灾害。为探讨山区河流宽窄相间河段与泥沙补给变化下的水位变化致灾机理,以室内物理模型系列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不同流量定床清水时河床形态参数与各水力参数的变化关系,以及泥沙补给变化对河床形态及水流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上游泥沙补给量及河床形态是影响水流流态、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定床清水条件下,河宽与比降的局部急剧调整影响水流参数变化,水流对河床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当上游有泥沙补给时,水深变化较清水来流明显;随着来沙量的增大,大量泥沙淤堵河道且呈现溯源淤积的趋势,并淤高河床;在淤积段顶端,水流发生水跃现象,水位陡增,甚至出现漫滩致灾。由此可见,上游来沙及水流挟沙能力的降低将引起河床不同程度的落淤,造成河床形态改变,特别是在宽窄相间河段泥沙易落淤,水位增幅较大,为洪灾泛滥区,应作为水沙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泥沙运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钱宁, 1983
[2]  
水力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持恭, 2008
[3]  
Changes in bedload transport rate associated with episodic sediment supply in a Japanese headwater channel[J] . Fumitoshi Imaizumi,Takashi Gomi,Sohei Kobayashi,Junjiro N. Negishi. &nbspCatena . 2008 (3)
[4]   来沙条件变化对河床形态及推移质运动的影响研究 [J].
王强 ;
聂锐华 ;
范念念 ;
刘兴年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 48(S1) (工程科学版) :20-24
[5]   堆积体对不同比降河流壅水影响研究 [J].
郭志学 ;
苏扬中 ;
彭清娥 ;
钱撼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 44 (05) :13-18
[6]   山洪携带泥沙引发的山区大比降河流水深变化规律研究 [J].
侯极 ;
刘兴年 ;
蒋北寒 ;
杨奉广 .
水利学报, 2012, 43(S2) (S2) :48-53
[7]  
Relative changes in sediment supply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n a bedrock-controlled river. Young, W.J.,Olley, J.M.,Prosser, I.P.,Warner, R.F. Water Resources . 2001
[8]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研究进展与评价 [J].
郭生练 ;
刘章君 ;
熊立华 .
水利学报, 2016, 47 (03) :302-314
[9]   地震背景下的川江流域泥沙与河床演变问题研究进展 [J].
曹叔尤 ;
刘兴年 ;
黄尔 ;
杨克君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 (03) :26-34
[10]   变坡陡比降河道强输沙下泥沙淤积与水位激增的试验研究 [J].
李彬 ;
郭志学 ;
陈日东 ;
张斌 .
泥沙研究, 2015, (03)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