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愤青现象解读

被引:3
作者
郑唯
机构
[1]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愤青; 愤青现象; 赋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愤青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愤世疾恶、个性鲜明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愤青群体的成员构成都极其复杂,公众对其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态势。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愤青现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赋权作用。通过对愤青参与的热点社会议题的分析表明,政府在相关议题所引发的冲突中是否拥有制度化的解决能力是愤青表现为网络暴民还是积极公民的关键,而政府对于网络议程设置的差异也决定着作为愤青自我赋权场域的网络社会成为发酵场还是安全阀。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愤青史记[M].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缥缈, 2006
[12]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鼎新著, 2006
[13]  
哲学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Ludwig)著, 2005
[14]  
网络共和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著, 2003
[15]   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 [J].
山小琪 ;
郭展新 .
中国青年研究, 2009, (01) :17-20
[16]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
[17]   新媒体赋权:理论建构与个案分析——以中国稀有血型群体网络自组织为例 [J].
丁未 .
开放时代, 2011, (01) :124-145
[18]   微博的文化特性及传播价值 [J].
李林容 ;
黎薇 .
当代传播, 2011, (01) :22-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