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

被引:31
作者
武富礼 [1 ]
赵靖舟 [1 ]
闫世可 [2 ]
郭德运 [2 ]
杨县超 [2 ]
严云奎 [2 ]
曹金舟 [2 ]
孟祥振 [2 ]
王永东 [1 ]
王变阳 [1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区; 上古生界; 天然气勘探; 储集层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区天然气勘探程度低,对该区古地理格局、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储集层岩石特点及其储集条件进行分析,进而预测该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天然气勘探前景。延长区气源岩及盖层条件良好,广泛发育了主要产气层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滨浅湖等沉积;储集层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具低孔、低渗特点。根据储集层岩石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将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划分为4类,工业气流一般都形成于Ⅰ至Ⅲ类储集层,Ⅳ类储集层基本不具备储气能力。不同类型储集层分布比较分散,是本区普遍含气却产量偏低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子长—延川—延长一带,多期河道叠加发育,砂体厚度大,已见到较好的含气显示和工业气流井,是极富希望的天然气勘探区。图3表2参15
引用
收藏
页码:401 / 40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底断裂"隐性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作用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门相勇 ;
郑红菊 ;
李熙喆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9-13
[2]   中国从贫气国正迈向产气大国 [J].
戴金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1-5
[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层长石的溶蚀与次生孔隙的形成 [J].
赵国泉 ;
李凯明 ;
赵海玲 ;
刘锐娥 ;
孙粉锦 ;
狄永军 ;
李永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1) :53-55+75
[4]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 [J].
李德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7
[5]   苏里格气田储集层成岩作用及有效储集层成因 [J].
何东博 ;
贾爱林 ;
田昌炳 ;
郭建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69-71
[6]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模式 [J].
王桂成 ;
王秀林 ;
莫小国 ;
张新建 ;
张亚敏 ;
张放东 ;
杨丽英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30-33
[7]   苏里格庙盒8气层次生孔隙成因及孔隙演化模式探讨 [J].
刘锐娥 ;
孙粉锦 ;
拜文华 ;
马成华 ;
黄月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47-49
[8]   煤成气研究促进中国天然气储量迅速增加 [J].
夏新宇 ;
秦胜飞 ;
卫延召 ;
陶士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17-20
[9]   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混合气的实质 [J].
陈安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33-38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J].
闵琪 ;
付金华 ;
席胜利 ;
刘新社 ;
王涛 ;
姬红 ;
李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26-2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