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被引:98
作者
闵琪
付金华
席胜利
刘新社
王涛
姬红
李燕
机构
[1] 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天然气;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煤系气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在晚三叠世进入生气门限,早中侏罗世进入排气门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达到生排气高峰期。上古生界最大埋深时古异常超压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是微裂缝排气的主要动力。由于排气较晚,天然气的初次运移主要为扩散排气和微裂缝排气。二次运移期间,在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出现较大面积的异常高压,形成了阻止天然气向上穿层运移扩散的压力封闭;而部分地区上古生界内部的异常高压为上古天然气向下穿层运移进入奥陶系提供了动力。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流体势分布对天然气运移的综合控制作用后认为,地史期紧邻生气中心、处于构造高部位上的相对低势区及低压区为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这一认识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110 +110-1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长庆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奥陶系气藏成因 [J].
夏新宇 ;
赵林 ;
李剑锋 ;
张文正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10) :1116-1119
[2]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J].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6, (02) :15-23
[3]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 [J].
任战利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3) :339-349
[4]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天然气的成因及运移 [J].
陈安定 .
石油学报, 1994, (02) :1-10
[5]   河东煤田地史—热史模拟与煤变质演化 [J].
汤达祯 ;
杨起 ;
潘治贵 .
现代地质, 1992, (03) :328-337
[6]  
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田在艺, 1996
[7]  
鄂尔多斯盆地 .2 杨俊杰等.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