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椎间盘退变全程基因变化的对比

被引:7
作者
吕浩然
刘尚礼
丁悦
黄东生
马若凡
胡宝山
叶伟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
[2]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 广州市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基因; 新西兰大白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1.5 [脊柱及背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新西兰大白兔的纤维环损伤制作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用以证实和比较在人椎间盘退变中明显变化的基因变化情况。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L4、5及L5、6纤维环损伤作为实验组,4只作对照组未行损伤。2、4、8、40周分别行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拍片证实椎间盘退变情况同时取椎间盘行精确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1、MMP2、MMP3及它们的特意性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ofmetallo proteinases)Timp1、Timp2的变化。结果:核磁共振及计算机扫描摄影证实了腰椎纤维环损伤后腰椎逐渐退变并与人类退变结果相似,基因表达情况MMP1、MMP2、MMP3、Timp1、Timp2早期均上调,MMP3、Timp1在退变的晚期出现下调。结论:纤维环损伤可以成功制作出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在人类腰椎间盘退变中明显上调的基因在此退变模型椎间盘中被发现同样上调,从而在分子水平证实了动物退变模型与人类的相似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46 / 84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的建立 [J].
陆志东 ;
金群华 ;
陈志荣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Z2) :70-72
[2]   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内微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J].
彭城 ;
任先军 ;
梅芳瑞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Z2) :64-66
[3]  
Induc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and -3 activity in ovin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grown in three-dimensional agarose gel culture by interleukin-1β: a potential pathway of disc degeneration[J] . B. Shen,J. Melrose,P. Ghosh,T. Taylor.European Spine Journal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