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8
作者
张小丽 [1 ]
李磊 [1 ]
杜雁 [2 ]
江崟 [1 ]
房小怡 [3 ]
力梅 [1 ]
陈元昭 [1 ]
白玉洁 [4 ]
机构
[1] 深圳市气象局
[2] 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北京市气候中心
[4] 广东省气象科技培训中心
关键词
气候学; 城市热岛; 数值模拟; 深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6 [环境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以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为工具,研究了城市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的影响。分别模拟了当前的城市热岛、高密度建设和能耗增加后的城市热岛、以及布设通风走廊后的城市热岛,得到了以下结论:(1)深圳夏季存在城市热岛现象,且昼间热岛比夜间更为明显,高温中心集中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南山、福田、罗湖和宝安西部等区;(2)建设密度加大及能源消费增加会导致深圳夏季近地面气温出现大面积的升高,并且夜间升温比昼间更为明显;(3)通风走廊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高密度建设和能耗增加带来的负面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重庆市2006年夏季城市热岛分析 [J].
何泽能 ;
李永华 ;
陈志军 ;
高阳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5) :527-532
[2]   深圳城市热岛研究 [J].
张恩洁 ;
张晶晶 ;
赵昕奕 ;
张小丽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2) :19-24
[3]   深圳特区表面温度空间分异特征 [J].
宋艳 ;
余世孝 ;
李楠 ;
龚友夫 .
生态学报, 2007, (04) :1489-1498
[4]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 [J].
王喜全 ;
王自发 ;
郭虎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5) :627-636
[5]   西安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研究 [J].
田武文 ;
黄祖英 ;
胡春娟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4) :438-443
[6]   北京市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近地层气象场分析 [J].
刘熙明 ;
胡非 ;
李磊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01) :70-76
[7]   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 [J].
佟华 ;
刘辉志 ;
李延明 ;
桑建国 ;
胡非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3) :357-366
[8]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J].
林学椿 ;
于淑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39-45
[9]   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特征 [J].
江田汉 ;
束炯 ;
邓莲堂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515-522
[10]   利用遥感地表参数分析上海市的热岛效应及治理对策 [J].
延昊 ;
邓莲堂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57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