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检测冷冻食品中“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副溶血弧菌

被引:8
作者
龚玉姣
贺征
陈建东
区继军
杨智聪
机构
[1]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传统培养; PCR检测; 冷冻食物;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D O I
10.16506/j.1009-6639.2010.10.009
中图分类号
R155.3 [饮食中毒与饮食性疾病的预防];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比较应用传统培养和PCR技术检测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和患者肛拭子副溶血弧菌的方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4789和有关规范采集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和患者样品,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食品和患者样品的总DNA、PCR扩增病原菌特异性基因。结果 12份患者肛拭子样品中有8份样本分离培养出同一血清型O3:K6的副溶血弧菌,8份样本PCR扩增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结果也呈阳性;患者食用过的海鲜等18份冷冻食品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均未分离到活的副溶血弧菌,但其中有2份食品PCR扩增结果呈阳性。结论本研究表明,患者的肛拭子用传统培养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弧菌结果与PCR扩增结果一致;而冷冻的海鲜食品中副溶血弧菌也许进入了"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难以通过分离培养方法检测出来,但用PCR技术能扩增出其存在的特异性基因,从而提高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88 / 99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杨振泉
    焦新安
    [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11) : 1070 - 1073
  • [2] 副溶血性弧菌溶血素基因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朱雪兰
    陈艳
    刘秀梅
    曹小红
    [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7, (04) : 233 - 237
  • [3] 环境中“活的非可培养(VBNC)”细菌的研究进展
    郑桂丽
    廖绍安
    翟俊辉
    纪伟尚
    杨瑞馥
    [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4, (04) : 58 - 66
  • [4]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刘秀梅
    陈艳
    王晓英
    计融
    [J]. 卫生研究, 2004, (06) : 725 - 727
  • [5]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刘端
    [J]. 疾病监测, 1998, (09) : 33 - 37
  • [6] Identification of Vibrioparahaemolyticus strain at the species level by PCR targeted tothetoxRgene. Kim YB,Okuda J,Matsumoto C,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