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能源强度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成因

被引:12
作者
吴建新 [1 ,2 ]
贺佳瑶 [1 ]
钱晶晶 [1 ]
机构
[1]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2] 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分布动态; 加权收敛; 条件分布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加权的分布动态方法研究了1986—2014年中国30个省区能源强度的分布动态及其收敛性,并采用条件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空间区位、资本密集度和收入水平等对省区能源强度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的变异系数存在增大的趋势,即趋向发散。就稳态分布来看,在1986—2005年期间,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由单峰分布趋向非对称的二元俱乐部收敛,由于受2005年之后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在2005—2014年期间趋向三元俱乐部收敛。经济和人口规模对省区能源强度的分布有重要影响,且其影响随时间的推进更加显著,忽略经济和人口规模的影响会导致对中国省区能源强度收敛性估计的偏误。条件分布分析表明,在1986—2014年期间,资本密集度对长期稳态分布的影响最大,收入水平影响次之,空间区位因素影响最小。但在2005—2014年期间,资本密集度对省区能源强度长期稳态分布中三峰分布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空间区位也有显著的影响,但收入水平影响不明显。这一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对省区能源强度俱乐部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省区能源强度发散表明促进区域间能源利用技术的溢出可以显著提高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发展战略与节能减排政策的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省区能源强度的收敛;由于人口和生产活动流向高能源效率的省区,因此促进要素流动有利于中国省区能源效率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与能源强度收敛性 [J].
王春宝 ;
陈迅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7, 39 (04) :76-87
[2]  
Rebound effect and its decomposi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energy types in China[J]. Yu Liu,Meifang Zhou,Shenghao Feng,Yi Wang.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04)
[3]   Effects of investment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 [J].
Junbing Huang ;
Shiwei Yu .
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2016, (03) :197-207
[4]   中国能源强度收敛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J].
马晓钰 ;
李强谊 ;
韩源源 .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 (21) :229-235
[5]   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J].
邵帅 ;
杨莉莉 ;
黄涛 .
经济研究, 2013, 48 (02) :96-109
[6]   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J].
齐绍洲 ;
李锴 .
经济研究, 2010, 45 (02) :109-122
[7]  
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 魏巍贤,王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1)
[8]  
Dynamics and determinant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service sector: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1980–2005[J] . Peter Mulder,Henri L.F. de Groot,Birte Pfeiffer.Ecological Economics . 2014
[9]   Energy intensity convergence in OECD countries [J].
Kiran, Burcu .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13, 31 (02) :237-247
[10]  
What drives the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Combining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J] . Feng Song,Xinye Zheng.Energy Policy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