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

被引:28
作者
游珍
封志明
姜鲁光
杨艳昭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 人口分布; 地形; GIS; 空间分析;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4.01.019
中图分类号
C924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基于90 m×90 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1 km×1 km的人口密度栅格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呈北疏南密的基本格局,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源头杂多县则是大片无人区;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至尖灭的变化过程,人口总量随海拔呈现倒指数增长变化;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80%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2°的平坦区域,当坡度达到38°时,人口累积曲线趋于平稳;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坡向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坡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显著;5.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倒指数关系,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显著,流域内大部分人口分布于低起伏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