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被引:34
作者
胡圣标 [1 ]
郝杰 [1 ]
付明希 [1 ]
吴维平 [2 ]
汪集旸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秦岭-大别-苏鲁; 磷灰石裂变径迹; 抬升剥蚀; 冷却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总计100个新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提供了从整体上探讨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冷却史的年代学数据。这些切过东秦岭至黄陵背斜、穿过桐柏至扬子前陆冲断带以及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南秦岭的裂变径迹年龄与扬子内的黄陵背斜相似,而北秦岭则与桐柏-大别-苏鲁相当。从北秦岭到大别,裂变径迹年龄趋于减小,但过郯庐断裂到苏鲁则略有增加。与我国西部造山带裂变径迹年龄格局相较,桐柏-大别-苏鲁带与西部各造山带显然不是处于同一挤压变形体制下。相对于超高压岩石早期快速的阶段性抬升,即岩浆活动期(~120Ma)后的抬升要和缓得多;相对于其它地质单元,扬子前陆冲断带、黄陵背斜和南秦岭在岩浆活动期后即抬升冷却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110℃)对应的深度。基于裂变径迹数据和相关Ar/Ar 和 K-Ar 数据进行的冷却史模拟结果显示:全区均表现为相似的三阶段冷却过程:(1)白垩纪早期开始快速抬升至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的冷却阶段;(2)随后的处于部分退火带的缓慢冷却阶段;(3)上新世以来的加速抬升过程。现今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上受控于白垩纪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但最后为晚期活动断裂所定格。
引用
收藏
页码:1167 / 11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大别造山带140~85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
    许长海
    周祖翼
    马昌前
    PW.Reiners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 925 - 937
  • [2] 西藏冈底斯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袁万明
    王世成
    李胜荣
    杨志强
    [J]. 科学通报, 2001, (20) : 1739 - 1742
  • [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框架
    王清晨
    从柏林
    [J]. 岩石学报, 1998, (04) : 76 - 87
  • [4] 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王国灿
    杨巍然
    [J]. 地球科学, 1998, (05) : 27 - 33
  • [5]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钟大赉
    丁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 289 - 295
  • [6]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 [7] 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 刘顺生,张峰.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9)
  • [8] Time range of Mesozoic tectonic regime inversion in eastern North China Block[J] . Mingguo Zhai,Rixiang Zhu,Jianming Liu,Qingren Meng,Quanlin Hou,Shengbiao Hu,Wei Liu,Zhong Li,Hongfu Zhang,Huafeng Zhang.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4 (2)
  • [9]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140–85 Ma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in the Dabie orogen, central China[J] . Changhai Xu,Zuyi Zhou,Changqian Ma,Peter W. Reiner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