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22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李胜荣
杨志强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北京 
[4] 北京 
[5]  北京 
关键词
构造活动; 断裂带; 裂变径迹; 磷灰石; 隆升与冷却; 冈底斯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裂变径迹分析对冈底斯带构造作用进行定量限制.15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冈底斯带曾经历两个构造活动期,其中南冈底斯带约为37.2~18.5Ma和18.5~8 Ma;中冈底斯带约为7.6~5.3Ma和5.3~0Ma,其特点是早期未发生明显的差异隆升,晚期为快速抬升期.但是,中、南冈底斯带又有区别,其中查拉-甲错-日多断裂带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类似,均有着重要控制作用.中、南冈底斯带的抬升速率分别为70和180m/Ma;中冈底斯带快速抬升的起止时间均滞后于南冈底斯带.
引用
收藏
页码:1739 / 17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量的估算及其地质依据
    王二七
    B. C. Burchfiel
    季建清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1) : 1 - 9
  • [2] ACCRETION OF AN EARLY CRETACEOUS INTRA- OCEANIC ISLAND ARC TO INDIA: EVIDENCE FROM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J]. J.C.Aitchison 1, Badengzhu 2, A.M.Davis 1, Liu J. 1, Luo, H. 1, J.Malpas 1, I.McDermid 1, Zhou M.F. 1, Wu H. 2, S.Zyabrev 1[WT5,5”BX](1 Tibet Research Group, Dep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Rd, Hong Kong SAR, Chi.地学前缘. 2000(S1)
  • [3] 冈底斯岩带热演化史的MDD模式新证据Ⅱ
    陈文寄
    李齐
    郝杰
    周新华
    孙敏
    [J]. 科学通报, 1998, (21) : 2332 - 2336
  • [4] 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
    马宗晋
    张家声
    汪一鹏
    [J]. 地质学报, 1998, (03) : 211 - 227
  • [5] 构造年代学——当今构造研究的一个新学科
    杨巍然
    简平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4) : 42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