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被引:36
作者
曹波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立帮助行为; 刑事可罚性; 中立性; 限制处罚; 客观归责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中立性"既是中立帮助行为之特质,也是确定行为可罚性的事实根据。基于行为"中立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维持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与法益保护机能动态平衡的客观需求,即便中立帮助行为对他人实施犯罪具有事实性或物理性因果贡献,也不应无差别地全面肯定其刑事可罚性。然而,限制行为可罚性的既有路径不是限制逻辑存在明显瑕疵,就是限制标准过于暧昧、限制结论过于恣意,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根本无法担负起限定处罚范围的重任。确定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应当立足行为之"客观中立性"特征,通过演绎客观归责理论,规范评价行为升高正犯实行犯罪的风险是否为法所不允许。只有在违反相关刑法前规范升高正犯行为之风险且该规范之目的在于避免行为被用于犯罪时,才应肯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21+172 +17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J].
张明楷 .
政治与法律, 2016, (02) :2-16
[2]   法外空间及其范围 侧重刑法的考察 [J].
王钢 .
中外法学, 2015, 27 (06) :1544-1572
[3]   规范保护目的:学理诠释与解释实践 [J].
姜涛 .
法学评论, 2015, 33 (05) :107-117
[4]   中立帮助行为刍议 [J].
刘钰 .
鄂州大学学报, 2014, 21 (08) :29-31
[6]  
目的行为论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韦尔策尔, 2015
[7]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5
[8]  
刑法理论的核心问题[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威尔逊, 2014
[9]  
德国刑法学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罗克辛, 2013
[10]  
帮助犯研究[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张伟,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