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

被引:59
作者
方华军 [1 ]
杨学明 [2 ]
张晓平 [2 ]
梁爱珍 [2 ]
申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大团聚体碳; 黑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2847 / 285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76-1382
[2]   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再分布特征及其迁移累积平衡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核农学报, 2005, (03) :202-207
[3]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杨钙仁 ;
张文菊 ;
童成立 ;
吴金水 .
生态学报, 2005, (02) :243-248
[4]   土壤生物学活性对施入有机肥料的响应——Ⅰ 土壤酶活性的响应 [J].
李东坡 ;
武志杰 ;
陈利军 .
土壤通报, 2003, (05) :463-468
[5]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03, (10) :2176-2183
[6]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8) :928-934
[7]   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对氮磷的富集机理 [J].
黄满湘 ;
章申 ;
晏维金 .
土壤学报, 2003, (02) :306-310
[8]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1-1494
[9]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沈宏 ;
曹志洪 ;
徐志红 .
土壤学报, 2000, (02) :166-173
[10]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旭辉 ;
龚伟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1)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