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

被引:5
作者
陈建军 [1 ]
陈怀锦 [2 ]
刘月 [2 ]
机构
[1]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2]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政府干预; 预期; 产业集聚; 要素流动; 动态演化; 政策引导; 市场经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1.5 [区域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政府干预在集聚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引入预期概念,可将政府行为内生化为个人或企业微观决策即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动因,进而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增强其对属于后发型的、非完全市场经济的我国产业集聚分析的解释力。既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揭示了集聚产生的内生机制,认为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自发行为的要素流动是集聚产生并强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假设经济主体是短视而被动的,这与现实中要素流动大多是基于预期下的优化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反差,经济主体并非被动地根据区域间当前的效用差异进行决策。预期分析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的融合,完善了空间宏观异质性形成的微观基础,揭示了预期对集聚的形成及其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个体预期内生于个体经济行为和集聚过程,从而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是可行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4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 [J].
李世杰 ;
胡国柳 ;
高健 .
管理世界, 2014, (04) :165-170
[2]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J].
张幼文 ;
薛安伟 .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02) :3-8+87
[3]   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 [J].
陆铭 ;
向宽虎 ;
陈钊 .
世界经济, 2011, 34 (06) :3-25
[4]  
克鲁格曼等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J]. 陈柳钦.西部商学评论. 2009(01)
[5]   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J].
林毅夫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4) :1-3
[6]   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 [J].
陈雪梅 ;
李景海 .
学术交流, 2008, (04) :48-54
[7]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 [J].
陈良文 ;
杨开忠 .
当代经济科学, 2007, (03) :35-42+124
[8]   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J].
梁琦 .
世界经济, 2004, (06) :11-17+80
[9]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王小鲁 ;
樊纲 .
经济研究, 2004, (01) :33-44
[10]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J].
姚枝仲 ;
周素芳 .
世界经济, 2003, (04) :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