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水条件下两种荒漠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54
作者
周雅聃 [1 ,2 ]
陈世苹 [1 ]
宋维民 [1 ,2 ]
卢琦 [3 ]
林光辉 [1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4]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油蒿; IsoSource模型; 白刺; 脯氨酸;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自然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说明自然降水量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研究了两种常见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白刺(Nitrariata ngutorum)在3个不同自然降水地区(内蒙古的杭锦旗和磴口县及甘肃的民勤县)的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及植物的抗逆能力的变化。测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茎水、各潜在水源(降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δD和δ18O值,并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这两种植物在不同地区对这些潜在水源的选择性利用情况;同时测定了叶片的δ13C和游离脯氨酸浓度。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最高的杭锦旗,这两种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最高,其中油蒿主要利用0–50cm土层中的水源;在年降水量相对较低的磴口和民勤,植物利用的主要水源为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两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白刺的脯氨酸浓度大于油蒿,与水分利用效率无关,但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脯氨酸浓度成正比。研究表明,荒漠植物能通过改变其水分利用策略和其他生理特性适应自然降水量的变化,但不同植物种采用的策略可能有所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789 / 8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旗叶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J].
樊廷录 ;
马明生 ;
王淑英 ;
李尚中 ;
赵刚 .
植物生态学报 , 2011, (02) :203-213
[2]   干旱区油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分析 [J].
王继和 ;
靳虎甲 ;
马全林 ;
张德魁 ;
刘有军 ;
胥宝一 .
中国沙漠, 2010, 30 (03) :534-538
[3]   乌兰布和沙漠5种灌木的水分利用策略 [J].
朱雅娟 ;
贾志清 ;
卢琦 ;
郝玉光 ;
张景波 ;
李磊 ;
綦艳林 .
林业科学, 2010, 46 (04) :15-21
[4]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主要固沙植物根系研究 [J].
柴成武 ;
徐先英 ;
唐卫东 ;
王方琳 ;
王龙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 (04) :21-26
[5]   Water Sources of Dominant Species in Three Alpine Ecosystems on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 [J].
De-Yu Duan1 ;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2008, (03) :257-264
[6]   不同种源白刺幼苗生理生长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差异 [J].
李清河 ;
张景波 ;
李慧卿 ;
江泽平 ;
王志刚 .
林业科学, 2008, (01) :52-56
[7]   沙漠-绿洲系统中降雨、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的响应特征 [J].
李朝生 ;
杨晓晖 ;
张克斌 ;
于春堂 ;
慈龙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4) :129-135
[8]   荒漠植物红砂叶绿素和脯氨酸累积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J].
马剑英 ;
周邦才 ;
夏敦胜 ;
张慧文 ;
江小雷 .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04) :4769-4775
[9]   库布齐沙漠人工梭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的研究 [J].
格日乐 ;
张力 ;
刘军 ;
宁瑞些 ;
乌仁陶德 ;
高岩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6) :173-177
[10]   白刺叶不同水分状况下光合速率及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J].
何炎红 ;
郭连生 ;
田有亮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11) :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