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现况调查

被引:30
作者
刘群
赵冬
刘军
王薇
刘静
机构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
[2] 代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研究协作组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医师诊疗模式; 指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6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治疗及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方法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3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住院患者50例,共计3323例,其中1304例(39.2%)为 ST 段抬高的 ACS。采用问卷回顾形式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治疗及二级预防信息。结果 (1)三级医院在人员及设备方面均优于二级医院,仅33.3%的二级医院拥有心脏导管检查设备;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医疗史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3%(656/1304)的 ST 段抬高 ACS 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三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高于二级医院[57.9%(380/668)比42.3%(267/636),P=0.000],二级医院的溶栓治疗率[37.4%(237/636)]高于三级医院[14.5%(97/668)];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就诊间的平均时间(中位数)为240 min,从就诊到溶栓的时间(中位数)为60 min,从就诊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中位数)为110 min。(3)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在不同医院中应用均较为普遍(P>0.05),二级医院极化液和中药的使用率(分别为37.6%和70.0%)高于三级医院(分别为30.2%和44.0%,P=0.013),三级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80.5%)、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Ⅱb受体拮抗剂(7.6%)、氯吡格雷(73.8%)及他汀药物(82.8%)高于二级医院(分别为72.3%,0.3%,25.8%和69.3%,P<0.01)。相似的使用趋势同样存在于患者的出院带药中;二级医院住院期间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联合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三级医院。(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 ACEI 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住院期间病死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在 ST 段抬高ACS 的临床治疗阶段及二级预防用药方面各级医院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实施。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基线研究设计原理
    刘群
    赵冬
    刘军
    [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8, (01) : 37 - 41+62
  • [2] 我国部分医院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登记研究
    于丽天
    朱俊
    Rebecca Mister
    章晏
    李建冬
    王多劳
    刘力生
    Marcus Flather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07) : 593 - 597
  • [3]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 2006
  • [4] 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2006 Update: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J] . Sidney C. Smith,Jerilyn Allen,Steven N. Blair,Robert O. Bonow,Lawrence M. Brass,Gregg C. Fonarow,Scott M. Grundy,Loren Hiratzka,Daniel Jones,Harlan M. Krumholz,Lori Mosca,Richard C. Pasternak,Thomas Pearson,Marc A. Pfeffer,Kathryn A. Taubert.Circulation . 2006 (19)
  • [5] 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ewby, LK
    LaPointe, NMA
    Chen, AY
    Kramer, JM
    Hammill, BG
    DeLong, ER
    Muhlbaier, LH
    Califf, RM
    [J]. CIRCULATION, 2006, 113 (02) : 203 -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