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摄食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
被引:14
作者:
冯广朋
[1
,2
]
庄平
[1
,2
]
章龙珍
[1
]
石小涛
[1
]
侯俊利
[1
]
张涛
[1
]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中华鲟;
饵料转化效率;
生长效率;
特定生长率;
异速生长;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423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利用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分别投喂7月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华鲟幼鱼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d生长,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平均体长分别从177.0、191.6mm增至216.6、332.5mm,体质量分别从32.73、44.39g增至58.27、264.71g;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饵料转化率分别为6.67~39.33、0.89~1.26,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2.33%、1.38%3.94%,生长效率分别为2.54%14.99%、79.56%204.44%;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速度快于水蚯蚓组,肥满度大于水蚯蚓组;2个试验组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各阶段幂指数b值均小于3,表明中华鲟幼鱼为异速生长;水蚯蚓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水分湿质量含量为82.23%±0.79%,蛋白干质量含量为62.79%±1.34%,均略比人工饲料组高;综合饵料转化效率与各项生长指标,表明人工饲料比水蚯蚓更适宜作为中华鲟幼鱼阶段的人工养殖饵料。
引用
收藏
页码:2526 / 2531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