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性的回归与重塑

被引:8
作者
王庆
机构
[1] 兰州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公共性; 私人性; 个体理性; 公共价值;
D O 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5.01.016
中图分类号
D035 [国家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公共性与私人性作为个体存在的两种形态,是异常复杂地糅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私人性超越并侵蚀公共性的现象。究其原因,传统公共性的剥削属性、浪漫主义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私人性对公共性的侵蚀。这虽有利于个体理性发展和人性解放,但同时也导致了公共性的衰落,从而引发信仰缺失、私人性膨胀、合作失灵等一系列公共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故应以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一弊端为鉴,重新审视公共性对我国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并从公共价值观创造、公共道德培育和公共秩序规划入手,努力构建公共性与私人性和谐统一的现代生活。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星球危机 [J].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
布莱特克拉克 ;
张永红 .
国外理论动态, 2013, (05) :57-67
[2]   全球危机、生活风格与人类自救 [J].
任剑涛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 27 (01) :112-121
[3]   合作与强制:财政收入征收的伦理演变和趋向调整 [J].
王庆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0 (01) :126-134
[4]   公共性的产生与公共性的生产 [J].
高红 .
学海, 2011, (01) :212-216
[5]   “公共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公共性社会实践 [J].
袁祖社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3) :153-160
[6]  
论民主.[M].( ) 达尔;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  
人类思想史.[M].(英) 沃森;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  
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M].袁祖社;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  
民主的意义及民主制度的脆弱性.[M].(美) 奥斯特洛姆 (Ostrom;V.) ;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10]  
公正.[M].(美) 桑德尔; 著.中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