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与传承保护

被引:18
作者
杨军昌
机构
[1] 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功能; 传承保护; 侗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高速交通视野下侗族“非遗”存续方略研究 [J].
胡艳丽 ;
曾梦宇 .
学术论坛, 2012, 35 (10) :71-75
[2]   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缺陷与重构 [J].
胡艳丽 ;
曾梦宇 .
广西社会科学, 2012, (01) :178-181
[4]   论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曾梦宇 ;
胡艳丽 .
前沿, 2010, (11) :132-134
[5]   侗族生态智慧与技能漫谈 [J].
杨庭硕 .
大自然, 2004, (01) :40-42
[6]   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J].
余青 ;
吴必虎 .
人文地理, 2001, (06) :40-43
[7]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 岳麓书社 , 方李莉编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