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缺陷与重构

被引:3
作者
胡艳丽 [1 ,2 ]
曾梦宇 [1 ,2 ]
机构
[1] 凯里学院
[2] 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侗族;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传承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保护与传承方式更多的是按行政区划以外部力量去推动,完整性、主动性、本真性都有所不足。从"自然、自觉、整合"几方面着手,调动整个侗族自身的主动性,依照文化发展的特性去进行保护与传承,收效会更加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8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使用语言文字情况的调查报告 [J].
杨子奇 ;
傅安辉 .
凯里学院学报, 2010, 28 (01) :90-94
[2]   对贵州省黎平县“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的思考 [J].
欧阳白玉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5 (01) :1-4
[3]   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J].
马晓京 .
人文地理, 2003, (03) :56-59
[4]   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J].
余青 ;
吴必虎 .
人文地理, 2001, (06)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