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被引:92
作者
张百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北过渡带; 秦岭-大巴山; 多维地带性; 大尺度生态廊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42 [中国自然地理];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1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 [J].
谢宗强 ;
申国珍 ;
周友兵 ;
樊大勇 ;
徐文婷 ;
高贤明 ;
杜彦君 ;
熊高明 ;
赵常明 ;
祝燕 ;
赖江山 .
生物多样性, 2017, 25 (05) :490-497
[2]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J].
周宏伟 .
历史研究, 2010, (04) :49-69+190
[3]   关于积温一词及其度量单位科学性问题的讨论 [J].
郑大玮 ;
孙忠富 .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2) :165-169
[4]   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 [J].
方精云 .
植物学报, 2001, (05) :522-533
[5]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J].
钟兆站 ;
李克煌 .
地理研究, 1996, (04) :66-73
[6]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气候学分析 [J].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1991, (04) :377-387
[7]   中国的亚热带 [J].
竺可桢 .
科学通报, 1958, (17) :524-528
[8]  
神农架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廖明尧, 2015
[9]  
山体效应研究[M]. 中国环境出版社 , 张百平, 2015
[10]  
中国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M]. 科学出版社 , 沈茂才,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