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

被引:25
作者
鞠玮 [1 ,2 ]
侯贵廷 [1 ,2 ]
潘文庆 [3 ]
韩剑发 [3 ]
琚岩 [3 ]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3]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塔中Ⅰ号断裂; 构造裂缝; 裂缝面密度; 分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断裂如何控制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例,重点研究逆冲断裂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控制的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裂缝面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其控制的构造裂缝带宽度约为距离Ⅰ号断裂3 km的范围内;构造裂缝分数维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塔中Ⅰ号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按发育程度可以划分为3个级别,距断裂越近,裂缝越发育,分数维值越大,从而对构造裂缝分形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的描述。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塔中45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研究.[D].王文博.西安科技大学.2009, 07
[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何永垚.成都理工大学.2009, 02
[3]  
塔里木盆地主干断裂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D].计雄飞.成都理工大学.2008, 09
[4]  
塔中Ⅰ号坡折带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分布研究.[D].刘勇.西南石油大学.2007, 07
[5]  
裂缝性储集层研究理论与方法.[M].宋惠珍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6]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贾承造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不整合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周小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08
[8]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北斜坡古生代断裂展布与构造演化 [J].
李传新 ;
贾承造 ;
李本亮 ;
杨庚 ;
杨海军 ;
罗春树 ;
韩剑发 ;
王晓峰 .
地质学报, 2009, 83 (08) :1065-1073
[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藏气侵定量评价 [J].
杨楚鹏 ;
耿安松 ;
廖泽文 ;
孙永革 ;
张绿惠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1) :51-60
[10]   油气储层裂缝定量描述及其地质意义 [J].
王香增 ;
方永平 .
地质通报, 2008, (11) :1939-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