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

被引:75
作者
李志刚 [1 ]
刘晔 [2 ]
陈宏胜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2]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
关键词
乡缘社区; 广州; 湖北村; 社会空间; 空间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湖北村"为例,对中国快速城市化下"乡缘社区"的演进过程、特征、形成机制与空间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北村"总体上呈现产业结构专业化、族群构成同质化和阶层构成异质化等三方面特征;基于嵌入族群关系的生产网络和雇工网络,产生了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亚文化区。"湖北村"已经成为湖北移民经济资本循环的核心场域,为湖北籍农民工的向上流动及城市适应提供空间,造成各类族群要素的空间锁定与强化。"湖北村"的形成机制包括宏观层面的市场、制度和区域因素,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扩张与设施完善因素,微观层面的竞争优势、创业精神和本地社区的正面响应等因素。乡缘社区作为一种草根力量所推动的新社会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新移民实现市民化的"助推器"。
引用
收藏
页码:1910 / 192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非正规就业:女性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以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茶艺表演业为例 [J].
黄耿志 ;
薛德升 ;
谢妍翰 .
地理研究, 2011, 30 (04) :699-708
[2]   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J].
李志刚 ;
薛德升 ;
杜枫 ;
朱颖 .
地理研究, 2009, 28 (04) :920-932
[3]   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 [J].
薛德升 ;
黄耿志 .
地理研究, 2008, (06) :1390-1398+1484
[4]   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冯健 ;
王永海 .
地理研究, 2008, (05) :1003-1016
[5]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J].
冯健 ;
周一星 .
地理学报, 2008, (08) :829-844
[6]   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 [J].
李志刚 ;
薛德升 ;
Michael Lyons ;
Alison Brown .
地理学报, 2008, (02) :207-218
[7]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J].
魏立华 ;
闫小培 .
城市规划, 2005, (07) :9-13+56
[8]   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 [J].
周尚意 ;
朱立艾 ;
王雯菲 ;
范芝芬 .
北京社会科学, 2002, (04) :33-39+50
[9]   城市外来低收入移民安置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 [J].
田剑平 ;
许学强 ;
赵晓斌 ;
陈振光 .
地理科学, 2002, (04) :476-482
[10]   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J].
刘海泳 ;
顾朝林 .
地理科学, 1999, (06) :49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