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区分为核心

被引:136
作者
高富平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隐私; 信息安全; 人的尊严;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9.01.010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但相关立法的定位存在偏差。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主体)的联系仅在于该信息可以识别某人或与某人存在联系,而这不足以使个人控制该信息或使其归属于个人支配。事实上,个人信息保护发端于个人基本权利(人权)保护,保护的是人的尊严所派生出的个人自治、身份利益、平等利益。个人信息不等于隐私,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不等于隐私保护规范,但隐私保护是个人信息利用的前提,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安全有别于公法保护的安全利益,前者只是一种个人权益,由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整;而后者属于公共利益,由刑法保护。只有区分需要保护的这些法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移植源自西方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正确地建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 [J].
杨立新 .
法学论坛, 2018, 33 (01) :34-45
[2]   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为视角 [J].
高富平 ;
王文祥 .
政治与法律, 2017, (02) :46-55
[3]   我国个人信息立法保护实证研究 [J].
王秀哲 .
东方法学, 2016, (03) :58-70
[5]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6]   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3, 35 (04) :62-72
[7]   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 [J].
王利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6) :68-75+199
[8]   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 [J].
王利明 .
法学家, 2012, (01) :108-120+178
[9]   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 [J].
张新宝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0, 18 (02) :11-16
[10]   隐私权研究 [J].
张新宝 .
法学研究, 1990, (03) :56-67